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区域视点 > 正文

内蒙古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凉城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成绩辉煌

2021-11-11 13:51:36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本刊记者 李先平 通讯员 高峰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凉城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要求,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求真务实,集全县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凉城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自治区级贫困县。全县面积3458平方公里,辖6镇2乡,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9.8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39户21205人。

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凉城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骄人的业绩。2018年9月接受自治区督查考核,工作业绩排名全区第三。2019年底,经过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成效考核验收,认定全县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75元,凉城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县乡村振兴局由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尽职尽责,开拓创新,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发力,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完善县委统揽全局工作机制。凉城县充分发挥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履行一把手负总责,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大包干”责任制。

建立完善责任机制。出台凉城县《脱贫攻坚领导干部包村包户责任制实施方案》、《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工作办法》,建立县委主要领导总抓,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成员分别包重点村包户,人大、政协领导在包乡镇包村基础上,每人还牵头负责一个乡或镇的扶贫专项督查工作,分组包乡镇建立督查机制。通过理清责任链条,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靠前指挥,全县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任务落实到人。出台《凉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考核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并确定县领导每人包抓一个乡镇和5户贫困户,部门负责人和科级干部每人包抓一个村和3-5户贫困户,一般干部每人包3-5户贫困户,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村民在大棚中劳作

压实包干责任。出台《凉城县扶贫开发考核问责实施办法》,对工作推诿扯皮、不实不细、帮扶不力、成果不明显的干部调整问责,对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

建立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体系。一是摸清底数,精准识别贫困户。先后组织县乡村干部7000多人次深入全县132个行政村,逐村逐户摸底数,摸清贫困原因、贫困人口、贫困程度,采取“八看”“五审”“十联签”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同时,建立贫困村、贫困人口信息平台,严格认定程序,完善脱贫退出、返贫进入、巩固提升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精准施策。精准扶贫以来,凉城县委、政府每年都要针对任务要求,分三阶段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实施靶向施策。针对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有资源、缺资金、缺技能“三有二缺”贫困户,出台《凉城县整村推进实施方案》、《凉城县脱贫攻坚到户扶持政策》等政策措施,在产业发展上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扶持发展种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对无劳动能力、年老体弱有病的贫困户除实现和龙头企业链接、每年获取红利外,还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两不愁”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精准帮扶。出台《凉城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及18个配套办法,对各乡镇和扶贫单位精准扶贫责任进行明确的细化量化,确保脱贫攻坚精准化、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四是严格奖惩。出台《凉城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凉城县脱贫攻坚工作督查考评奖惩激励暂行办法》等五大项规章制度,建立脱贫攻坚层级监督检查、考核、第三方评估、定期报告、奖惩等制度,采取日巡查、周通报、月督查、季调度、定期督查通报、暗访抽查、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提拔重用等方式,推进工作任务落实。

扶贫车间一角

凝聚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凉城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全县所有单位全部参与扶贫攻坚,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自治区派出6个厅局,市里派出10个部门,县直122个单位全部分别下到全县8个乡镇驻村帮扶,选派各级干部505名驻村,落实2726名干部成为帮扶责任人,对接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自治区广播电视台历年来落实资金100多万元,支持所包永兴镇北棚村发展集体经济,成效明显。市文体旅游局帮扶岱海镇三苏木村,先后共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帮助该村贫困户发展产业、修路、建文化广场、发展旅游项目,使该重点贫困村于2019年底整体脱贫。三苏木村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和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精准扶贫以来,凉城县财政共捆绑整合各类资金6.9亿元投入到扶贫领域。筹资3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向有意愿贷款的贫困户发放10万元以内贴息贷款,延长贷款年限,扩大贷款范围和额度,破解贫困户贷款贵、贷款难以及贷款年龄受限等难题,激发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县财政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划拨848.7万元专项资金,采取医疗保障“应报尽报、应助尽助”的方式,让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不超过10%且大病费用年内累计支付不超过5000元。危房改造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住上了安全房。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0222人次,资助金达3306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仅道路一项历年来共投资6.2亿元,完成132个行政村、676个自然村通硬化路,有住户的自然村全部硬化畅通到家门口。

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抓主导产业,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凉城县确立杂粮杂豆、奶山羊肉羊、奶牛肉牛、肉鸡蛋鸡、林果饲草、乡村旅游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同时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同时,县里拨出专项资金发放杂粮杂豆种植补贴,蛋鸡养殖规模补贴,肉牛肉羊圈舍建设补贴,经济林种苗购置补贴等各项补贴。投入43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2019年全县13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全县下大力气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健全完善与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机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分红,全县所有贫困人口都受益于产业扶贫,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村民在企业上班

抓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结合凉城县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支持发展旅游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电商、仓储物流等新业态。一是围绕建设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强县发展布局,依托贫困村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种植业等特色旅游扶贫项目。目前有近100家农家乐遍布全县城乡各旅游区周边,2020年旅游收入1亿多元。岱海、温泉、滑雪场、蛮汉山等核心景区,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直接就业、转移就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插上翅膀。二是支持贫困村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农畜产品品牌推荐营销力度,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岱海镇一山一水电商营销公司已将“岱海牌”食醋推向呼市、大同、集宁及河北等地超市。三是突出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林草产业项目。四是发展民族用品、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及其他能够安置贫困人口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五是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坚定不移地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

易地扶贫搬迁取得良好效果。凉城县委政府统揽全局,将易地扶贫搬迁和20户以下小村整合,与城镇房地产去库存、与盘活农村闲置房屋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同步推进。坚持“产业与搬迁同步”原则,在县城和温泉小镇建成3个集中安置小区,在产业兴旺的村庄建成16个集中安置点,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搬迁户予以社会保障兜底,并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落实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菜单式补贴和小额信贷扶持等措施,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保证脱贫的稳定性。

危房改造让贫困群众实现住房安全梦。危旧住房是贫困户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县委、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去谋划抓落实,下定决心拿出巨额资金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经过几年努力,全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400户,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64亿元,10332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困难家庭和34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圆了他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住房安全梦。

易地移民新村(航拍)

健康扶贫切断致贫根源。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凉城县委、政府认真实施健康扶贫行动,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政府补贴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购买大病商业保险,实现动态参保100%,缴费有资助、待遇有倾斜、管理服务更高效、即时结算更便捷。几年来全县共累计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16所,完善乡镇卫生院8所,累计投入医疗保障资金1.4亿元,实施参保全补、免费体检、一站式报销、签约服务、报销比例提高等十项健康扶贫措施,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

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

凉城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立足长远,多措并举,在努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龙头企业带动策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着力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破陋习树新风,引导大家立志长智,开设各类专业培训班,让人们学习专业技能,淬炼生存本领,不断提升“造血”功能方面发力。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能单位,凉城县乡村振兴局表示,未来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在新形势下,该局全体干部职工将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再接再厉,做出新成绩,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