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三农论坛 > 正文

坚持法情理同步 创新“榔头 + 罐头”工作法——山西省山阴县北周庄镇刚柔并济化解基层信访矛盾的实践探索

2025-7-6 12:52:57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本刊记者 张丽超

一直以来,基层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一头连着党心民意,一头系着社会稳定。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北周庄镇党委书记张龙带领党政班子,在化解驻地企业密集、土地纠纷频发的治理实践中,秉持“情理法融合”理念,创新推出“罐头+榔头”工作法,以法治刚性筑牢底线,以民生温度化解矛盾,书写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一、直面信访工作的现实挑战与认知误区

信访工作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民主监督不断强化、群众维权意识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乡镇信访工作面临三大突出矛盾:其一,信访泛化问题凸显,群众将涉法涉诉、行政仲裁等本应通过法定途径解决的事项纳入信访范畴,导致矛盾化解路径错位;其二,“信访不信法”现象屡见不鲜,部分群众对法院终审判决持质疑态度,持续缠访闹访,严重挑战司法权威;其三,“信闹不信理”心态滋生,个别信访人通过非法上访、聚众施压等极端方式谋取不当利益,扰乱正常社会秩序。这些问题交织叠加,成为基层治理必须攻克的“娄山关”。

二、构建“三理同步”信访治理新范式

信访矛盾的复杂性,本质上是法理争议、道理分歧与情理纠葛的多维交织。北周庄镇立足矛盾根源,构建起“法理立规矩、道理明是非、情理暖人心”的治理逻辑:以法理为“硬尺度”,对涉法涉诉案件严格依法处置,坚决杜绝“以闹求决”的错误导向;以道理为“软约束”,通过政策宣讲、伦理疏导,帮助群众明晰合理诉求与无理取闹的界限,引导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以情理为“黏合剂”,聚焦群众情感需求与实际困难,用共情服务消融对立情绪,将“信访怨气”转化为“社会心气”。

三、创新“榔头+罐头”工作法,打造刚柔并济治理体系

(一)“榔头”出击,彰显法治刚性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定海神针”。北周庄镇坚决摒弃“花钱买平安”的消极治理思维,对无理缠访、恶意闹访行为敢于“唱黑脸”“出重拳”。通过建立依法处置联动机制,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对触碰法律红线的信访行为果断亮剑,以法治震慑遏制“信闹不信法”的歪风。同时,严格落实“诉访分离制度,对涉法涉诉问题精准引导至司法程序,确保矛盾化解于法治轨道。

(二)源头防控,织密矛盾化解网络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落地、土地流转等易引发群体性矛盾的领域,北周庄镇创新实施“一线走访+网格预警”双轮驱动模式。班子成员每周带队深入村企开展“敲门行动”,网格员依托“智慧治理平台”实时上报矛盾隐患,构建起全覆盖、无死角的风险排查体系。近两年,累计化解村企土地纠纷28起,推动12个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良性互动,用干部的“铁脚板”走出群众的“幸福路”。

(三)“罐头”暖心,传递治理温度服务有温度,矛盾才能有“软着陆”。北周庄镇构建“三级响应”服务机制:简单问题由村委“平急办”快速处置,复杂问题启动镇村企联动“加急办”程序,重大隐患由镇党委牵头“特事特办”。对群众合理诉求建立“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清单”闭环管理,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在化解某企业征地补偿纠纷中,工作组连续一周驻点调解,既依法依规保障群众权益,又协调企业落实过渡安置方案,最终实现“握手言和”,成为“罐头”工作法的生动实践。基层信访工作,难在“事”,更难在“心”。北周庄镇以“榔头”之刚捍卫法治尊严,以“罐头”之柔厚植为民情怀,将每一次矛盾化解转化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这一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坚持情理法深度融合、刚柔并济协同发力,方能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