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阳光洒在土右旗就业服务中心的档案柜上,20份贴着彩色标签的特殊档案静静排列。其中一份编号(2022-09)的档案格外厚实,这份档案里记录着语言障碍者王皓雪从求职受挫到“档案专家”的蜕变历程。这些特殊档案,承载着就业困难群体重获职业尊严的希望。
20份档案里的精准画像
翻开这些特殊档案,每份都详细记录着就业困难人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职业潜能。王皓雪的档案里贴着三张评估表:残联考核评价显示,她能熟练撰写材料、处理文档,文字功底扎实;社区专注度观察记录表明,她做事专注投入,能连续4小时高效工作;就业服务中心的推荐表则指出,她适合从事整理资料、处理日常事务等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
这不是简单的求职简历,而是我们联合残联、社区三方评估的‘人才图谱’。土右旗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程忠介绍:“他们为每位特殊求职者建立动态档案,通过三个月跟踪观察,精准捕捉其‘隐性优势’。这种评估机制让王皓雪的文字天赋被发现,最终获得社区文秘和档案管理岗位。目前,王皓雪三年安置期即将到期,已申请了二次安置。”
一份档案激活多重保障
王皓雪的档案袋里装着多份协议书: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审核材料、公益性岗位人员服务协议、心理辅导记录表。这种“政策包”式帮扶模式,让语言障碍不再成为职业壁垒。
"我们像医生会诊一样制定方案。"就业服务专员云慧超展示着档案中的《个性化帮扶计划》:前三个月安排手语志愿者协助沟通;六个月时增加办公软件培训;满一年时启动职业规划指导。这种阶梯式培养,使王皓雪从最初用写字板交流,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业务骨干。
云慧超回想三年前的王皓雪,说她投出的简历像石沉大海,找到给她工作的机会的单位?入户了解情况时王皓雪的母亲哽咽着说道:“孩子因为沟通问题找不到工作,我们看在眼里,心里急啊!”
20次破茧成蝶的接力
36岁的高海霞是四级残障人士,曾经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只能跟着流动乐队四处演出,走村窜巷讨生活。带着 孩子奔波在外,收入不稳定不说,独自抚养孩子更是艰辛。那些年帮人办宴席的日子,她既要操心演出,又要照顾孩子,常常忙得焦头烂额。直到2022年,在就业安置帮扶下,她的生活迎来转机。如今她在土右旗残联从事残疾人维权的事务性工作。有了稳定收入,11岁的孩子也终于有了安稳的家。工作之余,她还考取了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人专科学历,努力提升自己,为更好的生活打拼。
无论是语言听力障碍的档案管理员,还是肢体残疾的社会工作者......每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有就业服务中心的持续跟踪。
“安置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云慧超指着王皓雪档案里的《二次安置申请书》说:三年培养期内,王皓雪先后参加数字化办公培训,目前正在备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这种持续赋能机制,让特殊群体获得职业晋升通道。
当记者离开时,云慧超正在整理档案。她特意在档案扉页贴上便签:“每份档案都有自己的声音,只要找到对的聆听方式。”阳光透过窗户,将她的身影与身后那排特殊档案柜重叠在一起——这些档案承载希望,正在续写更多破茧成蝶的故事。(土右旗融媒体中心 王海霞)
责任编辑:李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