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内蒙古边检总站轮训大队模拟训练场警铃骤响:一场“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演练骤然展开。指挥员依托新建“训考平台”快速研判态势,一键指令发出。顷刻间,政策攻心组、警戒封控组、应急处突组多路协同,现场取证、人员带离、秩序恢复一气呵成。“处置如此高效协同,源于‘1+7+3+N’专训机构体系整合了全区最优资源,破解了训战脱节难题,训练直抵实战最前沿!”警务实战教官吴勇夫介绍。这套全新构建的层级化、联动化、专业化训练教学体系,正深刻重塑着练兵场,为锻造新质战斗力提供强劲引擎。
此前,各单位专训机构“各管一摊”、资源分散、训战脱节,是制约新质战斗力的瓶颈。总站党委深入调研,结合辖区面广线长点散的区域特点及现有硬件条件,按照分层级、划片区、抓重点、补实训的建设原则,创新构建‘1+7+3+N’专训机构体系:以轮训大队为“龙头”,7个重点建设单位(呼伦贝尔、锡林浩特、阿拉善、巴彦淖尔支队轮训队和满洲里、二连、呼和浩特市边检站边检业务培训中心)为“骨干”,3个一般建设单位(兴安、包头、乌兰察布支队轮训队)为“辅助”,基层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为“补充”,覆盖全区N个基层边检站、执勤点的随岗训练点,确保训练触角直达一线执勤单元。
体系运行后,资源如何聚合发力?轮训大队大队长陶继新举例:“过去全区精品课程都‘藏在自己家’,现在我们依托体系首次建立了全区统一的教官课程库和评选机制。”他们从各专训机构推荐的49门课程中,精选评定出16门总站级精品课程入库共享;同时整合优化涵盖证件查验、执法办案、应急处突等8大类242门核心课程的《教育培训课程目录》,并盘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基地”等三大平台资源,推动优质课程直达基层。“找好课、挑好教官不再难,体系内‘一键呼叫’,训练效率和质量都上来了!”基层所队教官段继强感慨道。
此外,该总站针对复杂场景处置短板,开发出9部警务实战虚拟教官AI教学视频;瞄准实战对抗需求,编撰完成《实战化训练红蓝对抗演练脚本库》;紧贴一线执勤实际,新推出的警情处置、应用射击等课程,获得参训民警广泛好评,其成效也得到自治区公安厅的专函肯定。
改革成效是否经得起检验?数据给出答案:上半年,该体系支撑高质量完成18期1200人次培训,还历史性承接并圆满完成国家移民管理局信科司、总站处级领导干部培训和站级单位政治轮训暨实战培训,全国人大及地方代表团多次现场观摩,总体满意率超过95%。营区训战功能持续升级,实景模拟训练设备加速列装,精细化保障能力同步提升。
“‘1+7+3+N’体系的精髓,在于将分散的‘珍珠’串成守护国门的‘金项链’,让专业力量干专业的事,最终转化为国门卫士的实战真功。”陶继新说。随着《教官管理规定》《专训机构建设规范》《培训班管理办法》等核心制度全面落地及“专业化蓝军”加速锻造,这一重塑训练生态的改革实践,正有效破解内蒙古移民管理机构训战难题、提升现代化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