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书画名家 > 正文

王建勋先生艺术简介

2014-8-13 16:24:27
来源:中国新农村杂志网
    

    王建勋,字雄之,号清心斋、三近轩、定慧草堂。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州,1980年入伍,空军北京某部干部,兼任
中国红十字会文化发展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书画公益网执行总编辑。现为中国红十字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北京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秘书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高研班成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008年9月,作品入选搭载神舟七号飞船上太空,并参加国内外巡展,系全国300位、全军20位入选艺术家之一。作品多被海内外名士收藏和汇集于册或刻石,其艺术传略被收入多部辞书、典籍中。近年来,其作品多次在保利、翰海等知名公司组织的拍卖会上成功拍出。出版有《王建勋书法篆刻艺术作品集》、《王建勋名人名家印谱精选》等。
 

翰墨书写凌云志  铁笔刻画金石魂

———记著名军旅书法篆刻家王建勋先生

严学章

    王建勋先生的书法篆刻,熔古铸今,博采众长,且法度严谨,气韵生动,厚实稳健中透着灵性,端庄雄浑间充盈着儒雅,兼有文人作品之灵秀隽永,颇具军人阳刚之气概。这是我品读建勋先生作品后的切实印象,也是书友同道们的一致感受。

    王建勋先生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州,家乡厚重的文化熏陶使他少时即多有爱好,无论是国画、诗词,还是书法、篆刻均有所涉猎,尤其对书法篆刻痴迷最深。上中学时,他开始在父辈和老师的指导下临摹字帖,对老师的粉笔字、大街上的标语、店铺的牌匾倍感兴趣,经常到刻字店向师父讨教刻印之法,十几岁时便为街坊邻居书写对联,他为乡亲朋友所刻的多方印章、印版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其当时在乡亲当中已小有名气,可谓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然而,建勋先生却说:那时只是兴趣爱好而已,拙作难登大雅之堂。这一切为其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草书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释文: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尺寸:40cmX42cm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勋入伍后,因“会写大字”颇受领导的垂爱,他先后多次被派出参加连队板报培训和比赛,在部队首长的点拨、支持下,逐步走上了书法艺术道路的正轨。在部队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都用在了研习笔墨上,当时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古文化街琉璃厂,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终于展露出了其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的天赋,并有幸得到了著名古文字学家、篆刻家康殷先生的指教。在先生的悉心教诲下,加之其求知若渴的原动力,其书法篆刻艺术水平与日俱增,有了长足的进步。期间,书法对《张猛龙碑》、《张迁碑》用功最深,旁涉行草、金文;篆刻以汉印为宗,临刻古印百余方,多得先生亲点和赞许。

    九十年代初,拜著名书法篆刻家凌士欣先生为师,深得先生亲授,并遍访京城名家,广集博采,先后得到了王遐举、权希军、沈鹏、欧阳中石、王镛、李铎、张飙、邹德忠、李力生、孟繁锦等书法篆刻大家的指点和鼓励,三十余年军旅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建勋先生的书法,初入汉魏、晋唐,后得力于宋明诸家,书作诸体皆擅,各具风貌,尤以行草、隶书见长。所作舒展流畅,雄劲稳健,刚柔相济。书风气势开张,意境清新简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先后多次在军内外举办的书画大展中获奖。其篆刻,得益于对古玺印的倾心临习和对古文字的学习领悟,作品字法严谨,章法得体,印风空灵简约,既有师古不泥之新意,又有刀笔并重沉稳古厚的金石气息,应邀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百余位书画名家治印,深得大家和同道们的称道。其作品,2008年9月搭载神州七号飞船遨游太空,并参加了国内外巡展,系全国300位、全军20位入选艺术家之一。

    难得的是,建勋先生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处事低调,且不事张扬,以平和的心态潜心于艺术,从不为名利所动,努力探索着个性化的艺术之道。

    建勋先生是部队这座大熔炉里历练出来的佼佼者,有着坚韧的意志作风,严谨的处事风格,机敏的思维方式,且为人厚道,待人诚恳,并对儒、道、佛等古文化的学习颇有心得,这为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品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书友同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勋先生在书法篆刻艺术上会有更大的突破,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严学章书画家、文艺评论家。蟹派艺术创始人,中国艺术创作院院长,中国艺术杂志社社长。)
 

“三近轩”书语

王建勋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先民的杰出创造。它通过独具魅力的汉字艺术形象,来表达书法家的思想和情感,在世界艺术大家庭中,独树一帜。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百花园里的奇葩,是中华民族先民在艺术审美领域的独特创造,是中国艺术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

    书法乃“书以载道”的艺术,“由技入道”则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书法乃无声之音乐,纸上之舞蹈,又乃诗意之线条。余时常感叹我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和碑帖经典之浩如烟海,唯时时“心慕手追”,穷毕生之精力,加超凡之悟性,方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以豪放之外”。“道可道,非常道”,乃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隶书: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释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分外红。 尺寸:三尺整张

    书法的形式语言像音乐,有如音乐家将抽象有限的音符通过具体无限的组合,来表达音乐家丰富的内在情感一样。而书法家则用笔墨点线的不断变化,来唤起欣赏者无穷的审美情趣和联想。孙过庭《书谱》有云:“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表现魅力。楷书给人以静穆、端庄,行书给人以流畅、优雅,隶书给人以舒展、率真,草书给人以洒脱、狂放、酣畅淋漓,篆书则给人以古意、浑厚苍茫、古拙凝重之金石气。技术精熟,运用得宜,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书法的神秘,除了真正的感悟、把握不易之外,更不容易找到高远的目标。书法是注重“本心”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表达、一种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再现、一种情操和思维哲学的流露。

    中国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过去由实用而发展成为书法原生态艺术。而当今,书法逐渐远离实用,演变成为纯艺术行为。其艺术涵盖的不断扩大,无疑给书法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摆明了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发展中国独特的文化,接续中华文脉,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文化强国”。站在古人成就的艺术巅峰上放眼未来,融合多种现代的艺术气息和思维,将书卷气、金石气、古雅之气溶冶成一种新的内涵意蕴,建筑起一种新的心灵境界。任重而道远也。

    书法创作中,追求高雅,避免俗气,多读诗书乃是不二法门,即:“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书法创作之关键在于用笔,元代赵松雪曰:“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吴熙载云:“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用笔包括笔法、笔力、笔意、笔势等等,用笔的核心不外乎“提、按、疾、徐”四字,有“提、按”方成节奏,有“疾、徐”方可出神采。提高用笔能力是提高书法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书法,拙则近古,巧则易俗,余以为弄巧易,守拙难,宁拙勿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