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乡村茶馆 > 正文

中原饭场

2016-4-18 16:07:13
来源:中国新农村杂志网
韩晓民

    旧时,饭场是中原地区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们日出而作、中午歇晌、日落而息,养成了一日三餐的进食习惯。早饭称“清早饭”,午饭称“晌午饭”,晚饭称“黑了汤”。早、晚以馍、菜、汤为主,午饭大多吃面条,尽管晚饭不仅仅喝汤,但一直被称为“喝汤”。

    也许是民以食为天,也许是遭受过大的荒年,人们总是把吃饭挂在嘴上。饭前饭后,熟人见面打招呼,张口就是:“吃了吗?”这相当于问候语“您好”。如果早上或中午问候的时候说“喝了吗”,或晚上见面问候“吃了吗”,都会被人笑话不懂规矩。

    城镇居民,习惯于一家人围桌进餐。而在乡村,一般家庭吃饭时,家庭成员各自找吃饭的地点。农家的家常便饭很简单,早晚的“馍、菜、汤”,饭碗盛饭,菜碗盛菜,馍往菜碗里一放,端着饭碗和菜碗,想到哪里吃都行;或者饭碗盛饭,烙馍卷菜、饼子夹菜,菜碗便

    用不上。午饭多为面条,端一个碗吃饭,更加灵活自由。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庭院里不透风,窝在家里吃饭大汗淋漓,便有人端着饭菜到外面找凉爽的地方吃饭,街头空旷的场地,街边大树下面,都是好去处。好的地方大家都会看上,于是吃饭的时候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饭场。某个地方一旦形成饭场,去那里吃饭的人“雷打不散”,即使到了数九寒天,也照样去。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东家短西家长,端起碗赶饭场。”

    “赶饭场”的“赶”字很贴切。一到吃饭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端上饭碗就走,好像要去争夺什么好东西似的。

    一般来讲,一个村子会形成好几个饭场,赶饭场的人多遵循“就近”原则。过去饭菜油水少,人们吃得多,尤其是成年人,一碗饭不够,吃完了就得回家再盛饭,称“回碗”。如果离家太远,回一次碗跑半天,再回到饭场,饭菜凉透了,还怎么吃?有些人图省事,干脆用大碗盛饭,青花边白瓷海碗、粗瓷海碗在那时的乡村非常流行,海碗的口径有七八寸,若还不够,便用小盆儿。

    “回碗”有时很有意思,有些人为表示他在家里有地位,吃完一碗饭,便吆五喝六地吩咐老婆回去给他盛饭。贤惠一些的老婆二话不说,把自己的饭碗一放,就去替丈夫“回碗”,这让丈夫很有面子。有些人惧内,也想挣面子,结果,老婆不但不给他“回碗”,还会臭骂他一顿,众人便跟着起哄、看笑话。

    “因陋就简”一词,在饭场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块砖、一片瓦都可以是凳子,树干和院墙都可以当椅子的靠背。比较讲究的蹲在地上,或脱下一只鞋子坐在上面,不讲究的则席地而坐。哪段树桩靠着舒服,哪个地方有个土台,冬天里哪堵墙背风朝阳,夏日里哪棵树下树荫最好,大家都很清楚,谁去得早,谁就能占上好地方。

    粮食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所以,大伙儿吃饭时对土并不计较,馍掉地上了,捡起来吹一吹,继续吃。筷子掉在地上了,拾起来往碗沿儿上敲几下,或在腋下的衣服上蹭一蹭,继续用。风有时会把落叶什么的吹进碗里,用筷子往外一挑就行了。吃完一碗饭,用手把嘴一抹,再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回家添饭;尘土随风飘去,飘到谁跟前,他便端碗一侧身,躲过这阵尘土,接着吃。

    过去,大部分农户都喂养家畜家禽。大家在饭场里正吃得有滋有味,突然一头猪闯了进来,饭场便马上热闹起来,这人踢一脚,那人踹两下,直到把这头不懂事的蠢猪赶出去为止。相对而言,鸡比较聪明,经常在饭场外面候着,偶尔还会得到一点小小的赏赐。但也有不懂规矩的鸡,往圈子里面钻,大家便用筷子的另一头乱敲,中了“埋伏”的鸡,晕头转向地连飞带跑,在不辨方向的情况下,往往会把谁的饭碗撞翻,惹得大伙会笑好大一阵子。

    农村有一种习俗,本家弟弟可以和嫂子胡乱开玩笑,尤其是那些远门的弟嫂之间,见了面不打几句情、骂几句俏,似乎说不过去,饭场便成了他们之间斗嘴的最佳场所。饭场里的观众和听众多,关注的人越多,斗嘴的积极性越高,谁骂得鲜、说得巧,便显示出谁的本事大。那些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实人,也往往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还有一些人,辈分低,谁见了他都可以骂几句。这里的骂并不是恶意的辱骂,而是“骂着玩儿”,俗称“打渣子骂玩儿”。所以,饭场里经常笑声不断。

    谁家如果改善生活,是万万不可端到饭场里炫耀的,这个一筷子,那个一筷子,转眼之间就“尝”完了。

    吃完饭,大家不会马上散去,而是天南地北地乱侃一通,叫“喷空儿”。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家长里短,见闻传说,都是聊资。男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庄稼活儿,女人们则多谈些家务活儿和孩子们的事情,小孩子不许乱“插嘴”,只有端着碗边吃边听的份儿。很多事情都是在饭场里开始传播的,那些见多识广的人,在饭场里很吃香,大家就像崇拜明星一样崇拜他。

最精彩的场面是“抬杠”。“抬杠”是“争论”的意思,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爱抬杠的人经常钻牛角尖,不管占不占理,抓住一点,死不放手,这样的人俗称“杠子头”。杠子头必须胜利,如果争论不过对方,就耍无赖,你说煤是黑的,他偏说煤是白的。“理不正气死旁人”,围观者看不过去,就加入“战团”,你一言,我一语,争得脸红脖子粗,像吵架一般。村里的那些事儿,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人充当裁判,争论往往是无果而终。有时,杠子头实在是理屈词穷,便恼羞成怒,饭碗一端,悻悻而去。

    晚饭后,大家聊的时间最长,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散去。那时候没有电,更没有电视,回到家里就是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