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区域视点 > 正文

卓资县现代化农业生产助推精准扶贫攻坚记事

2017-7-13 10:45:16
来源:中国新农村杂志网

建设农业增产增收“洼地” 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工程

——卓资县现代化农业生产助推精准扶贫攻坚记事

本刊记者 方进东 特约记者 张娜

    《辞海》注释:洼地:指高地环抱的低地,表面的洼处或低处,低凹的沼泽湿地。洼地较低,容易积水,有利于作物生长

    内蒙古卓资县是个典型的干旱农业县,全县有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4000多个自然村,农业人口近20万,人均耕地5亩。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霜冻、大风、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孱弱,科学技术含量低,缺乏基础设施,因而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低而不稳,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十分有限。到2007年,全县有3万余农民的人均经济纯收入不足2200元,卓资县成为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攻坚,卓资县在几十年里作过许多尝试和不懈努力,其中建设农业“洼地”,以农业生产大转型为突破口,扎实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富裕,是最精准、最远景、最见效的方略之一。

 

把干旱农田建成增产增收的“洼地”

    把干旱农田建成高产高效的丰收“洼地”,卓资县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对土地实行了全面滋养。2007年到2017年的十多年里,全县共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和产业化项目滋养资金近亿元。具体措施是在各开发区设计、架设了高、低压线路,增加了节能变压器。农田电力网络首次实现了由低配置、高耗能、旧设备,到高配置、低耗能和新设备的转变。开发区新打、配套了机电井,并将“大集体”时留下的水泥防渗渠全部更换成“PVC”地埋管。曾经跑冒滴漏的灌溉“筛子渠”都被节水滴灌、渗灌设备代替。各开发区按照农田林网化实施方案,将大面积土地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所有网格都栽植了防风固沙林带。林带优化了农田小气候,避免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侵袭,也减少了干旱和大风、虫害、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各开发区对农田全部作了土壤测试配方处理,氮磷钾等元素失衡多年的农田土壤元素得以相对平衡。各乡镇党委政府集中劳力、车辆,组成农业综合开发突击队,对开发区的中低产田进行了全面改造。并按照综合开发方案,修筑了田埂,修整了道路、桥涵,平整了土地,完善了所有项目。一度失去“呵护”的贫瘠农田、废弃不种的撂荒农田重新得到了“滋养”。县农业、科技局每年对开发区的良种进行监察,先后提供了“晋2148”、“底西芮”、“冀承单”“哲丰一号”等农作物良种,每年定向为农业综合开发区提供足够的马铃薯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每年召集农民开展两期以上科技培训,系统讲解节水灌溉、无公害作物的种植与栽培等。综合开发后的农区,林成网田呈方路平坦,布局科学合理,方方面面相互协调,成龙配套。2006年到现在,全县累计为大榆树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等设施蔬菜区建设水源工程130处,建设滴灌13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120处,新打机电井22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

 

“洼地”里的土地合理流转

    全方位的土地改造,完善的设施配套和史无前例的土地滋养所形成的洼地效应,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做好了厚实的“铺垫”,2007年以来,本县和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集团,都被开发区完善的现代化生产条件以及肥沃的农田所吸引,纷纷与农民签约、承租土地,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县委政府因势利导,做好全程服务。在土地使用上坚持“稳定承包权,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对内建立联户经营的联合集团,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对外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采取的形式有反租倒包型、直包经营型、买断经营型、委托代耕型、农户互换型等。通过以上几种流转模式的推行,农业区的土地实现了四个转变:土地经营模式由条块分割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经营转变,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运作;发展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实现了设施农业的高效集中经营;农民增收渠道由单纯依靠土地增收向依靠二、三产业多渠道增收转变,推进了农民增收的非农化、多元化;农民身份由职业农民向兼业农民和城市居民转变,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换。

    县委政府实行政策“洼地”,集团公司和农民每建一亩日光温室,财政补贴5000元,每建一亩塑料大棚补贴3000元。2010年两项补贴分别增加至2万元和5000元。同时将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水利、电力等项目资金合理捆绑集中使用。各专业合作社和集团农业区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经营,从而形成规模化经营、信息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及“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等多种模式,全县“洼地”合理流转达到20万亩。

 

“洼地”结硕果

    “洼地”有力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过去零星、单一、低效的农产区,建起了许多现代化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集团,过去一家一户办不成的“农业大事”,如连体大棚、喷灌圈、科技园区等,现在都破天荒的办成了。过去蒿草连天的荒芜田野,再次恢复了朝气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到2017年,全县合作社和集团公司以转型发展的大手笔,集科技和资金的有机整合,采用钢架拱型结构和竹木结构及山东第六代高寒型温室机械厚墙体F卧室全钢架结构、指针式喷灌、滴灌、渗灌、高垄栽培等技术,在大榆树乡的牛角川、巴音锡勒镇、十八台镇、复兴旧德义等农业区建起大面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全县每年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所生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除满足本地区消费外,还销往呼市、包头市、二连浩特市等大中城市,经济效益成倍翻番。

    位于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召庙村的鑫源农业公司,是山西省一位老总在考察了卓资县“洼地”的现状后,投资建设的一个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生产集团。公司流转土地8000亩,种植项目有药材、草莓、精细蔬菜、火龙果、白灵菇等30多个品种和类别。公司积极发展多元化生产经营,以甜查理草莓、红颜草莓、香椿、樱桃西红柿等果蔬生产为基础,延伸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推广、生态示范,观光旅游等,开创了卓资县现代化农业的广阔大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像鑫源公司这样发展得好的公司还有大榆树乡的惠丰公司、林胜公司等和资发农业种植合作社。到2017年,全县以集约化形式兴建的现代农产品种植公司、合作社已发展到400多家,经营总耕地面积36万亩,涵盖了90%以上的贫困户。

 

农民在“洼地”鼓起了腰包

    “洼地”,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集约化设施农区按照整体布局将农民承包的耕地流转、集中后,农民家家有了一个经济收入“聚宝盆”。流转土地,公司每亩给付农民220元租金,国家给予的土地直补仍然发给农民。农民从承包田撤出后,成为合作社、集团公司设施农业区的上班族。他们在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在2000元到3000元。带小四轮拖拉机、农用车和收割机等机械打工上班的农民,月收入超过了万元。部分农民凭借当地设施农业的商品优势,从事农产品贩运和经销,发展二、三产业。他们在城里开设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商店,成立了蔬菜购销协会和直销车队,既为市场输送了新鲜果蔬,还增加了经济收入,一举几得。西壕堑村的贫困户李春茂,以前他承包30亩责任田,每年都收入不了多少钱。2015年,他把承包田都流转、承租给了公司之后,自己进公司打工。每年的工资总收入就达两万元,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土地直补,他家年总收入突破了3万元。狮子沟村的赵银镯,已经65岁,她身板结实,干活勤快。自从村里有了种植集团公司,她就进去打工。育秧、移苗、上架、掐枝,她样样做得精细周到,每天收入60元,年打工总收入1万多元。她说,要不是村里有设施农业集团公司,我这把年纪上哪里打工挣钱?我家的贫困帽子怎么能摘掉?

有关部门统计,“洼地”农业,每年使2000余名贫困农民稳定脱贫。

    “洼地效应,促进了脱贫攻坚,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带来了农村的大变化。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农民的人均经济收入达到9000元,较2003年增长了3倍多。如今的卓资县,到处显现出富裕文明的美好景象。各乡镇通了油路,农民家家盖起了新式砖瓦房,部分农民进县城购买了楼房,购买了成套的家用电器,家家通了电话,不少农户通了宽带网络,绝大部分农民有了数目可观的存款,有些农户还购买了家用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