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乡村工作 > 正文

内蒙古卓资县农牧业局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工程记事

2017-7-25 10:08:51
来源:中国新农村杂志网

 

黄土地上的扶贫劲歌

——内蒙古卓资县农牧业局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工程记事

本刊记者 方进东 特约记者 武栩妃 张娜

 

    内蒙古卓资县是个典型的干旱农业县,全县有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4000多个自然村,农业人口近20万,人均耕地5亩。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霜冻、大风、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孱弱,科学技术含量低,缺乏基础设施,因而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低而不稳,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十分有限。到2007年,全县有3万余农民的人均经济纯收入不足2200元,卓资县成为国家级贫困县。

    实施精准扶贫,卓资县农牧业局从本职工作抓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土地质量

    把干旱农田建成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既是农牧业局的本职工作,又是精准扶贫的迫切需要。几年里,县农牧业局会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利局、供电分局和林业等涉农部门,根据县里确定的农业综合开发区设计,架设了高、低压线路,增加了节能变压器。并将过去建设的水泥防渗渠全部更换成节能节水的“PVC”地埋管。曾经跑冒滴漏的灌溉渠系都被节水滴灌、渗灌设备代替。各开发区按照农田林网化实施方案,将大面积土地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所有网格都栽植了防风固沙林带。各开发区对农田全部作了土壤测试配方处理,氮磷钾等元素失衡多年的农田,土壤元素得以相对平衡。各乡镇党委政府集中劳力、车辆,组成农业综合开发突击队,对开发区的中低产田进行了全面改造。并按照综合开发方案,修筑了田埂,修整了道路、桥涵,平整了土地,完善了所有项目。县农牧业局、科技局每年对开发区的良种进行监察,先后提供了“晋2148”、“底西芮”、“冀承单”“哲丰一号”等农作物良种,每年定向为农业综合开发区提供足够的马铃薯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每年召集农民开展两期以上科技培训,系统讲解节水灌溉、无公害作物的种植与栽培等。综合开发后的农区,林成网田呈方路平坦,布局科学合理,方方面面相互协调,成龙配套。

 

    提高产出效益

    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使过去零星单一、干旱低效的农产区,变成了高产高效的米粮川。这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土里“刨金”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7年,全县农业合作社和集团公司以转型发展的大手笔,在大榆树乡的牛角川、巴音锡勒镇、十八台镇、复兴旧德义等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起大面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全县每年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所生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除满足本地区消费外,还销往呼市、包头市、二连浩特市等大中城市,经济效益成倍翻番。

    位于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召庙村的鑫源农业公司,是山西省一位老总在考察了卓资县“洼地”的现状后,投资建设的一个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生产集团。公司流转土地8000亩,种植项目有药材、草莓、精细蔬菜、火龙果、白灵菇等30多个品种和类别。公司积极发展多元化生产经营,以甜查理草莓、红颜草莓、香椿、樱桃西红柿等果蔬生产为基础,延伸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推广、生态示范,观光旅游等,开创了卓资县现代化农业的广阔大道,其经济效益较过去提高近十倍。

    像鑫源公司这样发展得好的公司还有大榆树乡的惠丰公司、林胜等公司和资发农业种植合作社。到2017年,全县以集约化形式兴建的现代农产品种植公司、合作社已发展到400多家,经营总耕地面积36万亩,涵盖了90%以上的贫困户。

 

   提高农民收入

    土地产出效益的提高,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集约化设施农区按照整体布局将农民承包的耕地流转、集中后,农民家家有了一个经济收入“聚宝盆”。流转土地,公司每亩给付农民220元租金,国家给予的土地直补仍然发给农民。农民从承包田撤出后,成为合作社、集团公司设施农业区的上班族。他们在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在2000元到3000元。带小四轮拖拉机、农用车和收割机等机械打工上班的农民,月收入超过了万元。部分农民凭借当地设施农业的商品优势,从事农产品贩运和经销,发展二、三产业。他们在城里开设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商店,成立了蔬菜购销协会和直销车队,既为市场输送了新鲜果蔬,还增加了经济收入,一举几得。西壕堑村的贫困户李春茂,以前他承包30亩责任田,每年都收入不了多少钱。2015年,他把承包田都流转、承租给了公司之后,自己进公司打工。每年的工资总收入就达两万元,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土地直补,他家年总收入突破了3万元。狮子沟村的赵银镯,已经65岁,她身板结实,干活勤快。自从村里有了种植集团公司,她就进去打工。育秧、移苗、上架、掐枝,她样样做得精细周到,每天收入60元,年打工总收入1万多元。她说,要不是村里有设施农业集团公司,我这把年纪上哪里打工挣钱?我家的贫困帽子怎么能摘掉?

    有关部门统计,发展现代农业,每年使2000余名贫困农民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