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先锋人物 > 正文

韩利平:在山水间行走,于藏品中纵横

2019-1-4 11:08:34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在山水间行走,于藏品中纵横

——韩利平先生收藏文物的人生写意

开篇

金雕起飞的崖畔,蒙古长调宛若天边的流霞……

苍鹰盘旋的天地,正是察哈尔古老神奇,雄浑莽健的家园……

一匹骏马,三十六年的不舍与依恋,写就蒙古民族不老的传奇和经典……

他,蒙元文化的守护者,镶蓝旗核心文化的拥有者,察哈尔民俗文物收藏家、慈善家、多家博物馆馆长和奖项荣誉的获得者韩利平,正在一路跋山涉水、沐风栉雨,向我们走来,讲叙着沉甸甸的收获和诗样的灵动年华……


第一章

亿万年屹立于北中国的阴山,犹如一部巨著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不可否认,他演绎着春秋战国、秦汉北逐匈奴、北魏入主中原、宋金烽火连天、元明朝代更迭,满清入关,察哈尔八旗的风云际会……是的,元代集宁路的兴盛,契丹女尸的轰动,清末民初的走西口,抗日与解放战争的血雨腥风……都给这块厚重又碧绿的垫土注入历史的“精华和记忆”,每一处山凹,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村落,都饱含着历史的“馈赠与元素”。

早在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57年),利平的祖先从东北的韩根达瓦(兴安岭之意)迁入察哈尔部,成为镶蓝旗的一员。这是清廷“以夷制夷”的策略,正是为了扼制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的“抗上和不训”。在镶蓝旗府所在地的四苏木衙门营杖,如今的“蓝旗大营”,正在原址复兴着一个民族部落金戈铁马的风雨轨迹和智慧结晶。巧合与必然,总是让历史在新的一个发展阶段出现拐点,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农村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开始的。那一年,利平20岁刚出头,分配在六苏木乡政府任职,此后又调入哈达图乡工作。风华正茂的他,似乎命运有意的安排或是骨子里奔流的血脉使然,让他对古玩文物一见钟情,欲罢不能。

那时侯,文物对大多数人来说,属“封资修”一类,很不起眼。对于农村牧区的人来说,主要是“实在实用”,拿文物挣钱换物、娶妻看病是第一要务。利平几乎是与文物与生俱来的缘份,工作之余,他一心扑在收藏文物上。他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祖先智慧与技艺、劳作与艰辛的载体,是活着的历史,是崇拜是图腾。收藏文物、鉴赏文物、展览文物、赠与文物,是他的使命,是他义无反顾的选择!

于是,他风雨无阻,痴心不改。从骑自行车、摩托车到开上吉普车,他几乎跑遍了卓资县和周边凉城、察哈尔右翼中旗的大小村镇。当时人们对古董文物没有什么概念,常常几元几十元即可买到明末清初的老物件,这一时期是他收藏史上的一个高峰,上千件的佛像、杂项、铜器、瓷器,古籍的购藏奠定了他的基础。1996年到2001年,他调集宁市供职,通过朋友的介绍,购买了察哈尔右翼前旗土城子的一个大园子,大量的辽金元瓷器、铁器、钱币、瓷片和青铜器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2001年内蒙古考古所租下他的园子进行考古发掘,2003年挖掘出了当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古集宁路遗址。为此,考古所专门奖励利平一笔现金。2001年到2007年,他调任兴和县工作的六年,工作之余到周边的河北省尚义、张北、山西的阳高、天镇为他的收藏进行了充实提高。上百件精美的明清石器,上百件漂亮的古代铜镜,上百件美轮美奂的唐卡法器成就了他收藏历史中的又一丰收期。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又向市场经济迈进之时,好多人都下海经商,一切向钱看,而利平却独辟蹊径,另有新意,成为大潮之中凸显的独特“高地”。

第二章

在利平的记忆深处,时常不断涌现的是察哈尔大地上的山川、河流、森林、村落、古迹遗址、人文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件件光彩夺目的文物,都成为他生命和人生构成的宏大背景和叙事的源远流长。

有志者事意成。尽管收藏要付出汗水辛劳,要付出金钱真诚,但更多的是要付出一个职业收藏家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追寻与眼光,坚定与信心,成就着一个收藏家的“度量”,成就着一个慈善家的“宽容”,作为一个蒙古汉子,行走在天地间,不是雄鹰展翅,便是骏马奔驰!

一次下乡转货到卓资县大榆树乡一农家,看到农家柜子上摆着一个花瓶,他眼睛一亮,看造型、釉色,像康熙年间的东西,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宝物。先拉家常又唠近乎,这家女主人就是不开口,最后说拿一个镶嵌花卉石英挂表可以换,因隔壁家有一个她羡慕不已。利平又拿花瓶看了看,里面放的白砂糖。说定后当天返县城买了石英挂表顺便又买了件精美黑釉罐子。第二天又跑了四十公里去农家,果然女主人说糖没地方放不卖了,利平笑着拿出罐子成交了这个康熙官窑的瓶子。

他经常下乡喜欢了解各地人文地理和传说轶事,职业习惯使他对一些解放后历次下放到当地的外来人员比较感兴趣。他的老家蓝旗营就有几户。一狄姓人解放初从北京下放来当地,待人接物还是京腔京调,日子过得也紧巴。他当时是驻村干部,经常接济老狄一家子。后来一天老狄拿出一个双鱼大铜镜要送他,他按当时价格付款。后来老狄又拿出不少小杂货让利平转手,他也公平代为交易。碌碡砰村有个陈姓老人也是下放的,利平在下乡中为他儿子一次车祸帮忙后,老人专程致谢认识后交往多年。一年,陈老太有病老人拿一把紫砂壶想卖掉看病,跑了不少地方也没卖掉,从利平处借了三百元看好老人的病。病后把壶让他卖一百元,利平看他无奈只的用三百元留下此壶,后经专家鉴定为明代时大斌制壶。后来得知陈姓老人做过傅作义先生副官。堪称一段佳话,利平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此类生活体验,为以后建馆也丰富了一些史料。

1983年夏季在一个饭桌上,他听到卓资县白银厂汉镇学校施工挖出一口铁锅和两件石器。第二天他就骑摩托车赶到村里,见村人们围着一口遍布黑绣的大铁锅和两个石狮子指手画脚,另有两个买古货的人也吵着和农家商量价格。他不动声色,看看锅的铁锈和周边的造型,观那两个大汉和农家讨价还价,农家要五袋白面,两个贩子升到四袋再不涨了。正在僵持不下时,他站起来道,十袋白面铁锅归我。两个汉子愤愤不平的走了。当天他拉来十袋白面换走了乾隆二十五年铸造的精美大铁锅。现在在民俗博物馆也是重器之一。要知道八三年十袋五十斤白面的分量。看准了的文物,利平总是放手一搏,又满载而归。

第三章

天道酬勤。更兼机缘巧合,利平的收藏在业界自成一派,蔚然成风。博大的胸怀,纳万千山川于一心,睿智的豁达,早把世事洞察为无欲!

那浅浅的、真挚一笑,犹如朝霞让人无法抗拒并融入;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到浑然天成,完美且亲切。或许他与几千年几百年的文物相互浸染润泽,自身便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特质,在天地间循环往复而自然达观。他不泥于古,却法自兀新。

为此,他的一举一动,又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

多数搞收藏的人经常捉襟见肘,利平也不例外。每月工资发放那几天不少送货的就上门来了,利平也知晓他们走街串巷,日晒风吹的辛苦,总是不厌其烦的同他们聊天,小酌、看货、砍价的同时成交一些古物,日久天长在付学费的同时他的鉴赏眼光也逐渐提高,因为他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文玩,每一件既神秘又神圣,它们承载隐藏着民族的密码和符号,透露着那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和价值观。他为人豪爽热情,待人真诚厚道。只要朋友们有什么困难来找到他,绝不会拒之门外,总是解囊相助,全力为之。因此他的朋友遍布各地,同时他也在各地交了收藏界不少朋友,当有什么收藏信息动态他都能在最早时间知晓。他常说来的都是客,吃喝待人终不受穷。1995年利平当选乌兰察布盟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2015年全票当选乌兰察布市民间艺术收藏协会会长,正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1998年初夏的一天,他在办公室时,两人拿个包裹进来,说有个东西想卖,他问为什么要卖,来人讲老母亲入院没钱,听说他爱收藏,来人拿出一个白底黑花罐子,他看金代没问题, 口有残,他本来不想留(此类货本地量大),时价也就500元左右,但来人说病人看病押金2000元无着落而为难之极,他掏出2000元买下了罐子。来人痛哭流涕,后来二十多年常来常往。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984年春,在卓资县六苏木乡蓝旗营建起乌兰察布盟首家乡村文化站,利平被评为盟里为数极少的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这也是他收藏的文物,面向社会,进入市场亮相的第一步。

1999年乌兰察布盟申建博物馆,因为馆藏文物稀少,档次低,上级未批。内蒙古文物专家一次从利平的藏品中拣选五十余件文物登记造册,自治区终于批准了乌兰察布的博物馆项目。

2009年,察哈尔民俗博物馆建馆。他一次拿出六千余件文物建成了自治区首家民俗博物馆。目前该博物馆全部藏品皆是他的。

2012年开馆后他又补充了两千多件珍贵文物入馆,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数万,成为全市旅游和文物参观的一大亮点。同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后,所布置的史料馆展品,也出自利平珍藏多年的资料。

2014年,卓资县建文化大县,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包扶复兴乡大同营,筹备建设文化站,利平一次选了四百件文物支持建馆,开馆后受到自治区领导的好评。利平深知蒙古谚语云:好马游四方,不当守财奴。

2016年,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重新布展,利平又无偿捐赠数十件文物,受到市文化系统的表彰。并颁发证书。

2017年,自治区国税局建立草原税史史料馆,从他的藏品中精选了数百件史料价值颇高的历史文物陈列在馆里,为自治区的税收历史做出重大贡献。同时被聘为内蒙古税史史料馆荣誉馆长。同年底,卓资县政府在九曲广场建设乡愁记忆馆,当找到利平时,他义无反顾的支持建馆,拿出他珍藏多年的四百余件宝贝。乡愁记忆馆开馆适逢元宵节,广大市民踊跃参观,获得无数的好评。

从小受家族影响,受蒙古族传统的熏陶,乐善好施,仗义守法,使他的收藏价值和个人声誉更上一层楼,成为全市的收藏大家。1985年,他看到蓝旗小学孩子们缺乏课外读物,便从自小购藏的书籍中精选三百多本适龄学生们的课外读物,同时购买了一批儿童书籍,捐给了学校,事隔十数年,当年的师生们还津津乐道。1985年浙江水灾,他把一个月工资寄到灾区,浙江省红十字会还发来感谢信。1997年,卓资县卓资山镇建设观音庙大桥,向社会募捐,他动员全家捐款3000元,县政协还专门颁发证书进行表彰。从2013年开始,利平父母亲(父亲韩光耀、母亲胡英)组织全家人每年中秋节和春节为敬老院、光荣院捐赠衣物、食品、书籍、水果,每次几千元,已经延续不断15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利平在市文物古玩店,偶然得知皮毛厂家属院有一老户人家,藏有一大青花瓷。颇费周折地见到此瓷,原是民国初年青花开光缸,正所谓器大图美,色艳青翠,是件难得的文物。懂陶瓷的人都知道,大器物的盘与缸最难烧制成功,又是件祖传的宝贝,人家光景也殷实,不愿出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利平三番五次拜访,终于打动老太太的心,如今此物已成为察哈尔民俗博物馆人见人爱的“赛白奴”。

“我们每年都能收到利平专程送来的各种赠品,他可是我们大家的‘急时雨啊’!”,在与记者交谈的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情真意切地纷纷说道,“利平在收藏、建馆、捐赠等方面,确实表现出了诚、义、智、勇,可以说,他是卓资县屈指可数的大功臣!”

卓资县党政领导对记者兴致勃勃地介绍道:近两年,按照县里的总体规划,要集中精力,打造旅游精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眼下,正在筹办建设卓资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和镶蓝旗史料馆,预计年内开馆。记者在7月中旬,参观了这两个场馆,初具规模和展品的柜台,让人打心眼里赞佩!

都是利平的心血啊!上万件收藏品,见证着利平的不辞劳苦,表达着利平的慧眼识金,弘扬着祖国宝藏的瑰丽夺目!一个人构筑了一个大千世界,却让无数人成为增长历史知识、回味过去、展望未来的起始点。自治区一位诗人在以察哈尔为背景的诗中写道:察哈尔绿塬上总是梦开始的地方,一匹马在月光下,款款地向着一条圣经般的河流踏踏而来……凝练、大气、从容不迫,而又灵动的诠释了利平的收藏人生,为他的苦乐年华,做了最好的“构图与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大量考古发掘、文物展览,表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继续自强不息、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