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书画名家 > 正文

孟云飞:康有为书法简论

2020-1-7 8:14:05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主张政治改良的康有为最终却成了保皇党领袖,良为可惜;然而观其书法、书论,似乎没有一丝守旧的味道,他别开生面,傲立潮头。

一、人物生平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康有为出身士宦家庭,世代为儒。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 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落选。南归途中经过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年,在京参加乡试的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未果。1895年,三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闻知《马关条约》签订,于是发动1300多个举人再次上书。随后又有两次这样的举动,终于“帝感其诚”,同意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四处通缉维新派人士,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在国外漂泊达16年之久,时刻担忧祖国的命运。变法彻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周游列国。吴昌硕曾给他刻一枚印章:“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周游列国的颠沛经历,开阔了他的胸襟与学识。其学生众多,如著名的梁启超、王国维、徐悲鸿、刘海粟和萧娴等。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知识分子,其性格具有两面性。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民国初年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却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

康有为治学颇多建树,仅著述就有700多万字。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辑成《南海先生诗集》,其文采瑰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政论文敢于打破传统古文模式,骈散结合,开梁启超“新文体”之先河。代表作品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二、书法成就

1. 卑唐尊碑

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的大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的代表作《广艺舟双楫》,是一部重要的书法专著,在书坛影响深远。

《广艺舟双楫》之《卑唐第十二》记载:

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

指出唐碑的缺憾,他还说: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等已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譬如子孙曾玄虽出自某人,而体貌则别。国朝之帖学,薈萃于得天石庵,然已远逊明人,况其他乎?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

指出帖学衰微的原因是“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得出临习晋帖的结果是“绝不见工”。

于是康有为话锋一转,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指出魏碑、南碑之美:

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并对碑刻的代表作进行品评:

《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吊比干文》为瘦硬峻拔之宗,《隽修罗》《灵塔铭》辅之。(右三宗上)《张猛龙》为正体*之宗,《贾思伯》《杨翚》辅之。《始兴王碑》为峻美严整之宗,《李仲璇》辅之。《敬显俊》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辅福寺》为丰厚茂密之宗,《穆子容》《梁石阙》《温泉颂》辅之。(右四宗中) 《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马鸣寺》辅之。《高植》为浑劲质拙之宗,《王偃》《王僧》《臧质》辅之。《李超》为体骨峻美之宗,《解伯达》《皇甫摐》辅之。《杨大眼》为峻健丰伟之宗,《魏灵藏》《赓川王》《曹子建》辅之。《刁遵》为虚和圆静之宗,《高湛》《刘懿》辅之。《吴平忠侯神道》为平整坤净之宗,《苏慈》《舍利塔》辅之。(右六宗下)《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石鼓》为篆之宗,《琅琊台》《开母庙》辅之。《三公山》为西汉分书之宗,《裴岑》《郙阁》《天发神谶》辅之。

康有为推论道: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

康有为极力鼓吹“尚碑”思想,造就一代新风,对碑派书法的振兴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理论和实践均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极为罕见。康有为的理论是站在自身创作的立场上,他常以胸中郁勃不平之气作书,当然不会倾心于柔媚的赵董一流。康有为轻视帖学,即使如赵之谦这样的书法大家也逃脱不了他的讥讽,他的许多言论不免有些偏激。当然,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正是他的这些偏激言论,才使碑学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书法实践

在书法实践上,康有为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碑》极其用功,同时掺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其实他还学习过苏米诸家。其书写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多以圆转为主,转折处常常提笔暗过。其结体不似晋唐之欹侧,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他喜用长锋羊毫,彰显浑重、厚实的书写效果,迥异于赵之谦的顿挫方折,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圆劲。书风浑厚凝炼, 古朴率真,险峻舒朗。其创作形式以对联最为见长,气势开张,浑穆大气,颇具阳刚之美。

在用笔技巧上,康有为否定了包世臣的“以指运笔”说。他主张执笔宜腕平掌竖——“四指争力,势相蹙迫”。只有做到“平其腕,竖其锋”,通身之力才可达到。

欣赏几幅书作。

⑴.行书竖轴

释文:

庭荫南柯方梦觉,几摊大藏读楞伽。吾生自有安心法,所遇皆欣即是家。

此轴结体舒张,以方硬的北碑写行书,中锋运笔,顿挫有力,而转折多圆,气势恢宏。不足之处是过分拘泥于法度,外露而缺乏含蓄,就像其人一样,虽有心变法,总避免不了保守。时人符铸评价可谓一语中的:“盖纯以朴拙取境者,故能洗涤凡庸,独标风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

⑵.行书联二幅

第一联

上联书“斯文在天地”,下联书“孤愤寄山林”。上联右书“芝田贤兄卅年久别阅刦重逢临别写赠于长安”、左书“揖庭表姐丈惠存”。下联右书“愚表弟宋曾诒敬赠”,左下落款“康有为”。

第二联

上联:度刦在超脱,下联:游天解忧患。上联右书“孟符贤兄久别人生多意癸亥冬再见于长安赠此解意”,下联“度刦在超脱”,落款“天游化人康有为”。

“芝田”,清末民初陕西醴泉宋伯鲁的字,宋曾诒,宋伯鲁之孙。“孟符”,清末民初咸阳李岳瑞的字,癸亥即公历1923年。

这两副对联是康有为1923年11月受陕西省省长刘镇华之邀,赴西安游历讲学时送给宋伯鲁、李岳瑞二人的作品。两副对联皆为“粗头乱服”之作,中宫紧收,四面开张。用笔圆浑,苍老朴茂。

此时的康有为,已66岁高龄,虽然淡出了政治,依然关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两幅对联表达了他当时的矛盾心理。 

三、结语

我们从康有为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他希望社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并做着种种努力。不过,遗憾的是,康有为终于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他的书学思想的形成,是在30几岁时,所以,我们不难推断,康有为在书法领域发动的规模巨大的“变法”运动,和他所追求的政治梦想一样,同根同源。《广艺舟双楫》可以看作是康有为寄托改良的思想映射,对于康氏来说,其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或许隐隐透露出他对社会变革的希冀。

(原载于《山东艺术》,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