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书画名家 > 正文

老骥伏枥献余热,诗词楹联话春秋——访云南省弥渡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王治华

2024-2-2 11:08:13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本刊记者 吴洪斌

弥渡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王治华

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诗词和楹联是千年传承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组合,更是情感的寄托和历史的见证。在彩云之南的弥渡县,有一位名叫王治华的老人,他是当地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更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心守护者和传播者。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老先生,深入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心得体会。

王治华,1940年生,云南省弥渡县人,教师退休,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学会会员(曾是省楹联学会理事、省楹联学会楹联研究所研究员),弥渡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弥渡诗联》副主编。诗联作品多有发表,参加竞赛曾得过等级奖。著有《金秋颂》《诗联文集》《岁月残痕》《槐园文选》(学术论文集)《绝句三百首》《桑榆吟稿》和《中国书法大典个人专辑》,并参与弥渡五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了《铁柱金声》。参与国内10个诗人出版了《中华诗词十杰佳作选》,又参与国内18个诗人出版了《中国一线作家》。

艺术之旅:从小爱好到大成就

王治华先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的心中却怀揣着对诗词楹联的无限热爱。他一贯喜欢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并尝试着写一些小诗。特别是退休后加入各级诗词楹联学会以来,他对诗词楹联的热爱有增无减,从而对诗词楹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渐开始在当地的文化圈子里崭露头角。

谈及自己的艺术之旅,王治华先生感慨万千,他表示,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坎坷让他更加坚定了对诗词楹联文化的追求。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艰辛的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在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诗词理论文章和古今诗词作品,不断琢磨其中的韵味和技巧。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和诗词楹联竞赛,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语言形象,意象宏大

王治华先生的作品题材广泛多样,情感真挚,语言形象,意象宏大,意境开阔。他的诗词和楹联作品不仅讲究格律,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历史、山水田园,抒怀感慨,兴观群怨,风花雪月,鸟兽鱼虫等等多个方面,每一首都充满了深情和内涵。例如,他在词作《临江仙•锦绣弥川》中写道:“毗水粼粼波荡漾,水光掩映天光,雄鹰展翅彩云翔。田畴苗茁壮,谷岭木葱苍。鹄立芳春惊巨变,琼楼遍起城乡。通衢织网串村庄。山川铺画卷,百姓享安康。”这首词描绘了弥渡山水的静谧与美好,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眷恋。在七律《骊山华清池怀古》中,他写道:“秦岭骊山遗御汤,九龙湖岸柳绦扬。芙蓉帐暖春霄短,天子风流隐恨长。大义忘危生捉蒋,鸡肠失信反监张。昔人往事东流水,枫色依然映夕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同时批判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那种奢糜生活和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言而无信。他的《七绝•割稻》“黄黄灿灿满田畴,穗舞金风镰舞秋。直起腰身舒口气,喨开嗓子唱丰收”,语言流畅明快,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大丰收后农民的喜悦心情。《七绝•送公粮》“秋高气爽笑声长,万亩丰收稻谷香。车水马龙朝国库,争先恐后送公粮”,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农民喜送公粮的景况。他的楹联“小康生活十分景;大好河山一派春”以及“九域振雄风,甩掉一穷二白;百年开盛世,迎来万紫千红”。文字简练,意象宏大,意境开阔,含意深刻,因而被中国楹联学会分别选入“全国百副优秀楹联”之一。类似这样的作品,在他的诗联集中是很多的。

对于自己的作品风格,王治华先生谦虚地表示,自己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强调,一个好的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他也鼓励年轻人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要拘泥于一种风格或形式。


传承与创新: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当地诗词楹联学会的副会长,王治华先生深知自己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他表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诗词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讲座,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创作的《百寿图》

——用一百个不同写法的篆体“寿”字组成一个繁体“党”字

心得体会:真实情感与人生体验

在采访过程中,王治华先生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他表示,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人生体验。只有在深入观察、思考和感悟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同时,他也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汲取各种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

歌颂弥渡的二百言长联(自撰自书)

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素材,王治华先生曾经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沿革这些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曾前往省内外名胜景区游览,感受到了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从而激发了他创作出一系列描写祖国河山美景的诗作。如:“竹篱沟埂界,一寨两国家。鸡产缅中蛋,藤结中缅瓜。同喝一井水,共品半壶茶。言异相亲善,人文你我他”——《游中缅边界村》,这是中缅边寨的真实写照。“雄姿勃发一长龙,栩栩逶迟舞碧空。烽火凝成浩然气,硝烟化作旅游风。江山壮美心胸旷,中外谐和关隘通。二度登临春正好,古稀更上最高峰”——《重游八达岭长城》,此诗写出了万里长城的壮美风光,表达了作者二次登临长城的喜悦心情。“香格里拉夏日游,清新凉爽好闲休。奇峰突兀来天外,异景峥嵘入镜头。山舞银龙戏苍狗,原驰骏马逗牦牛。蓝天映水云悠荡,碧海飞花鱼醉浮。走进农家初见面,迎来少女半含羞。奶茶烤肉青稞酒,壮柱肥梁别致楼。无意访家家已访,有心留客客难留。忽闻原野苍茫处,放牧姑娘亮莺喉”——《夏游香格里拉》,此诗写出了香格里拉那种独有的山原风光和藏民的风貌习俗。“砂锅煮鱼尝鲜味,盖碗沏茶品画楼”——《驱车环洱海》,这是大理白族的一种风味。“旭日东升光万嶂,晚霞西映彩千峦。黄河金带斜阳里,云海玉盘大壑间”——《登泰山》,这是泰山独有的自然景观。“无量山中云雾多,梯田绿树满山坡。哈尼村寨山腰嵌,小伙姑娘在唱歌”——《云雾山中》,这是滇南云雾山中特有的景象。“舟泛晴空逐水鸟,鱼翔浅底逛云天”——《春游大理西湖》,这是用特殊的视角观察自然景观得出的特写镜头。这些作品描绘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美风光和人文底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如画的景象之中。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创作的长联(自撰自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治华先生写了上百首赞美歌颂弥渡山水的诗词楹联作品,诸如《故乡吟》、《沁园春•钟灵毓秀弥渡川》、《水调歌头•弥城新貌》等等,体现出他深深的故乡情怀和浓浓的乡愁韵味。

王治华先生也经常与友人交流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他认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诗词创作,能够碰撞出思想火花,激发创作灵感。在与友人的交流中他不断汲取新的灵感与创意,为自己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老骥伏枥献余热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王治华先生对诗词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献上自己的余热,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治华先生的艺术生涯和心得体会,他的作品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典范,希望更多的人走近王治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