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绿悄然发枝头 润物无声细雨时
源于清朝、兴在商都,内蒙古文艺界的一个独特曲艺——
探究门楼调的“前世今生”
特约记者 郭成 通讯员 安成辉 王润忠
二人台《秀姑劝夫》剧照
竹板打,响连声,我给大家说一说:凉城有个岱海滩,兴和有座苏木山,九龙湾在卓资,黄花沟在中旗,想看火山到后旗,集宁还有老虎山;丰镇市的月饼,卓资山的熏鸡,四子王旗的羊肉香万里,化德县的棉裤、棉祅、棉内衣,全国各地有名气,商都县的网红直播售货真红火,个个挣得流了油……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的一次惠民演出中,应观众要求,内蒙古韩老五传统文化艺术团团长、门楼调传承人韩万兵即兴道白了一段。
门楼调的传承
门楼调,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曲调,据传由清朝年间乞讨人张二牛和李山川创立,他们在乞讨中广泛汲取晋冀蒙民间小调,经过反复演练尝试,逐渐形成了这种曲调。最初,他们用两块石片打击成音节作为伴奏乐器,后来发展成竹板儿,竹板大的叫莲花落,竹板小的叫五穗子,莲花落由两块大竹板系在一起组成,五穗子由五块小竹片串在一起组成。
内蒙古韩老五传统文化艺术团团长、门楼调传承人韩万兵
门楼调,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内容以惩恶扬善、吉祥纳福为主,接地气、流传广、受众多,节奏明快、声音响亮、悦耳动听,用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评判是非曲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现年93岁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十八顷镇梁家村村民郭有山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楼调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培养了20多名门楼调传承人。
二人台《秀姑劝夫》剧照
盛世扇舞
门楼调,经历了讨吃调、江湖调、自由调三个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更名为现在这个名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具有广泛而深厚的艺术土壤,说唱独特、通俗易懂、关注民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商都县的20多个民间艺术团传承这个曲调,相比其他地方,商都县是名副其实的门楼调之乡。
门楼调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门楼调与民众同脉、与时代同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绚丽之花。草根艺人韩万兵的门楼调代表作《表家庭》《庄户人》弘扬家庭美德、鞭挞歪风邪气,讴歌党的好政策,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他将门楼调融入东路二人台,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将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和急难愁盼问题艺术性地表达出来,努力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文艺目标,他带领的团队成为当地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
激情演唱
1981年7月,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文联、内蒙古艺协组成调研团,来到商都县十八顷镇梁家村,邀请了商都县的游占奎、郭有山、张丙芝、张大成等20多位门楼调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表演和录制,标志着门楼调在内蒙古文艺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伴奏乐队
多年来,内蒙古韩老五传统文化艺术团始终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基层、服务基层,推陈出新、激浊扬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歌颂真善美、针砭假丑恶,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寓法治宣传于文艺中,老曲调焕发新气象。
用电保障
点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门楼调,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基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基层群众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内蒙古韩老五传统文化艺术团将门楼调融入二人台,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激励奋发向上,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蘸着历史笔墨,书写新的历史。门楼调,这一独特艺术,在与时俱进中,推陈出新、激浊扬清,以人民为中心,必将在文艺战线上大放异彩。